天空还没亮透,达拉斯冰冷的晨风吹过工业园区。两辆执法车辆还没完全停妥时,破晓的宁静被突然爆发的枪声击碎。约书亚·扬的身影出现在屋顶,用那支带有8毫米子弹的栓动步枪,向移民与海关执法局(ICE)的大楼和停靠的车队连续扫射。弹壳在屋顶和水泥地间翻滚,上面用马克笔写下的“ANTI-ICE”字样,在混乱和恐惧中被发现。行动结束后,约书亚举枪自尽,那一刻时间仿佛凝滞。
警方事后搜查了他的住所,发现大量笔记,满是对ICE和联邦政府的怨愤。他反复强调,这次袭击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多时“精心谋划”的结果。他细致记录设施外观、执法人员作息,甚至利用追踪应用实时掌控安保节奏。这些冷静的“前期工作”与现场的凶猛爆发间,仿佛有一道无法跨越的心理鸿沟。在他残留的话语里,有一种执拗又绝望的意图——要让移民执法人员“真正体会什么叫做子弹下的恐惧”。
真正令人不安的是,这场暴力并非典型仇恨犯罪与恐袭那样容易被标签。约书亚既非ICE弃用的雇员,也没有直接与移民事务纠结的线索。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调查人员无奈地说,除了对于ICE近乎狭隘的憎恨外,没有迹象表明他与某个组织、极端群体有联系——这在美枪击案背景筛查中实属罕见。
ICE高层在哀悼中也没把愤怒只留给枪手。他们痛斥社交平台和“别州社区领袖”煽动的恶意言论,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催化剂——每天都有关于ICE工作的帖子、谣言在网络扩散,有些甚至用恶作剧式“爆料”将各地办公地点公之于众。一位ICE中层说,“外人可能想不到,我们日常出行都要交叉规划路线,办公地点门禁三重加码,甚至连孩子上学路线都得斟酌,光鲜的联邦公职有时候只剩下紧张和戒备。”这让人想起1995年俄克拉荷马爆炸案之后,美国多个联邦大楼都用加厚水泥桩和低矮花坛,专为防止汽车冲击而设计。安全不再是隐形保障,而变成每天拉响的警报。
展开剩余41%就在枪击案第二天的清晨,ICE大楼的窗户上还残留弹孔,碎玻璃撒落在办公室地毯。有执法人员习惯性蹲下身体后才敢探身,久而久之形成肌肉记忆。这与许多大众想象中的“平静日常”截然不同。现实中,安全威胁、网络暴力、身份暴露都成了他们生活无法割舍的阴影。而对于移民事务——无论政策如何倾斜、声音如何极端,夹杂其间的基层被卷入白噪音般的矛盾指责。
分析约书亚·扬留下的数页笔记,一个颇为冷门的发现是,他对反ICE行动中技术细节的倚重。他曾试图破解执法车辆的GPS信号,还在暗网上浏览过多款监听应用的教程。叠加近年美国监控行业外包趋势,部分低级安保岗位外聘工时多、流动性大,成了有心人钻空子的机会。
许多人说,凶手的动机到底是何种情感的极端迸发,也许外人难解。有人更愿意把这理解为美国移民议题被政治裹挟后的极端后果,社交媒体让立场两极化的声音愈发刺耳。那天被卷进枪击风暴的不仅有被羁押的移民,还有普通安保和刚来上班的后勤,每个人的生活因一人之念改变轨迹。
等硝烟散去,墙上的弹孔还未被新的石膏覆盖,楼下的停车场重现凌乱的玻璃渣。只有在新一轮安保例会结束时,一位年长执法员自言自语:“明天上班还是绕远走好了,谁会知道下一个天亮,会发生什么呢?”
发布于:广东省万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